“刘老师,这里有一封您的信。”
那是一个普通的日子,刘凤翥在中国社会研究院的办公桌前忙碌着,忽然有同事递给他一封没有任何回信地址的信件。他拿起信封,心中不禁升起几分疑惑。打开信封,阅读完信件内容后,刘凤翥的眼神突然变得专注起来,他随即翻开了自己的契丹文字研究笔记。那封信,似乎与他研究的课题有着某种微妙的联系。
契丹族,这个源自中国东北的古老民族,曾在世界历史中留下深刻烙印。然而,明代以后,这150万契丹人的踪迹几乎在历史的长河中消失殆尽。有的学者曾形容他们仿佛像神秘的玛雅人一样,在一夜之间从世间蒸发了。然而,这种消失真的是历史的真实写照吗?那封神秘信件,又是否与契丹人有所关联呢?
展开剩余86%1922年6月,一位名叫凯尔温(L. Kervyn)的比利时传教士,在内蒙古听到了一个关于古墓的消息。这座古墓此前曾被盗墓贼光顾,且已被传得沸沸扬扬。凯尔温对中国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,因此他决定亲自前往调查。当他抵达那座埋藏在深山中的古墓时,眼前的景象让他为之震撼——古墓历经千年,风霜侵蚀下,遗址上积满了厚厚的灰尘和苔藓。
他雇佣了三名工人来帮助他挖掘,希望能揭开墓中宝藏的面纱。经过数日的艰苦努力,终于在泥土中找到了一堆石块,石块上刻有文字。其中两块石块上刻有我们无法辨认的图案,而另两块则是清晰可见的汉字。
凯尔温依靠对汉字的熟悉,逐渐辨认出,这些石碑实际上是“哀册”,用于记载逝者的生平和功绩。由于内蒙古地区的人少且鲜有人懂得拓印技巧,凯尔温不得不找来了匠人,将碑文上面的文字一字不差地抄写了下来。
到了1923年,凯尔温将这些手抄的碑文照片刊登在了《北京天主教会杂志》上,并称之为“有趣的发现”。这篇文章一经发表,立刻在国内外学术界引起了轩然大波。大家都好奇,这些像“天书”般的文字究竟是什么,竟然不属于任何已知的文字系统。后来,学术界得知这些文字出土自辽兴宗的陵墓,才恍若大梦初醒,原来这就是已经消失了七百多年的契丹文字。
回顾契丹族的历史,它的起源要追溯到唐代初期。那个时候,东北地区的游牧民族在大贺氏的领导下结成了首个联盟,而契丹族正是其中的一员。随着唐朝的崛起,周边的民族要么被打败,要么投降,契丹族则不断更换依附对象,先后依附过后突厥和回纥。
直到唐朝末年,乱世之中,契丹的首领耶律阿保机凭借着过人的军事才能,在907年统一了各部落,建立了契丹政权。几年后,耶律阿保机称帝,定国号为“契丹”,并设立了文字系统,以便记录和传承民族的文化。契丹族仿照汉字的形态,创造了两种文字:契丹大字和契丹小字。这两种文字迅速在辽国境内广泛应用。
然而,在1124年,辽国与女真族爆发了激烈的战争,虽然辽国全力以赴,但最终未能抵挡住金国的进攻,导致国家灭亡。虽然辽国覆灭,但契丹文字却得以传承。
辽国灭亡后,契丹的残余部落由耶律大石带领,迁移到西域,建立了“西辽”王朝。西辽虽然是一个边缘化的政权,却成为中亚地区的重要力量。然而,随着元代的兴起,西辽也最终灭亡。契丹族的身影几乎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,仿佛一夜之间,曾经强盛的民族就此消失无踪。
契丹族与宋朝对峙的200年里,契丹封锁了中原与西方的丝绸之路,这让当时的西方国家误以为整个中国都处于契丹统治之下。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中,便以“契丹”一词向西方介绍了中国。直到今天,仍有一些国家称中国为“契丹”。
1191年,金章宗下令废除契丹字,契丹文字也从此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中。文字的生命在于使用,失去使用的文字会随着岁月流逝,成为无人知晓的“死文字”。
然而,凯尔温的发现让契丹文字重新浮现于世人眼前,激起了学者们对这一古老文字的研究热潮。1962年,历史系毕业的刘凤翥考入了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院,开始从事关于东北古代民族史的研究。几年后,他被调到河南息县的“五七干校”进行劳动,利用闲暇时间自学契丹文字。就这样,刘凤翥与契丹文字结下了不解之缘。
为了破解契丹文字的谜团,刘凤翥与于宝麟历尽千辛万苦,走遍了河北、辽宁、内蒙古等辽国曾经的领土,拓印下了所有已发现的契丹文字石碑。在这个过程中,他们不畏艰难,克服了气候和地域的困扰。曾有一次,刘凤翥因水土不服病倒在昭乌达盟,但为了不影响研究进度,他坚持抱病继续拓碑。正如他所说,“几十年来,对契丹字的情结始终割舍不下,难以抗拒新资料的诱惑。”
他们的坚持终于在1977年迎来了突破,刘凤翥发表了10万字的契丹小字研究报告,为契丹文字的研究打开了新的一章。然而,刘凤翥的目标远未达到。他深信,拥有文字的契丹人不可能就此消失,而他想要找到的,是契丹人的后裔。
正当他在全力寻找契丹族后裔时,一封来自内蒙古的信件再次引起了他的注意。信中写道,达斡尔族的熬拉·丘志德请求刘凤翥教授帮助他们考证祖先的起源。达斡尔族的历史一直模糊不清,他们没有文字记载,也已经遗忘了自己的来历。许多学者推测他们是契丹族的后裔,但也有观点认为他们与蒙古族有关系,甚至有学者认为达斡尔族是独立的民族。
信件收到后,刘凤翥再一次翻阅自己多年来关于契丹族的研究资料。契丹族曾是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,他们的国家一旦覆灭,便再无踪迹。为了帮助达斡尔族寻找自己的历史,刘凤翥不顾年事已高,亲自前往达斡尔族的聚居地。
他了解过达斡尔族的语言、风俗、宗教等文化特征,渐渐发现,他们的生活习惯中有着许多契丹族的痕迹。特别是在一位剪纸艺人的作品中,刘凤翥看到了一些契丹和蒙古的服饰元素。这些图案,似乎在诉说着远古的故事。通过进一步调查,刘凤翥了解到,达斡尔族有一个古老的传说,讲述了一位叫萨吉哈尔迪汗的英雄,他在这片土地上建立了防御工事,抵御外敌入侵。
然而,想要确认达斡尔族是否真的是契丹后裔,刘凤翥深知仅凭这些线索并不足够。他决定采取现代的“分子考古学”技术,通过基因比对来寻求证据。于是,刘凤翥与杨焕明教授等人,联合申请了分子考古学项目,开始采集契丹人的DNA样本进行比对。
经过几轮的样本筛选和比对,研究结果令所有人
发布于:天津市秦安配资-秦安配资官网-靠谱配资平台-股票投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