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几天,我无意中又翻到那本让我一直心心念念的书——《股票大作手回忆录》,因此,我又把它读了一遍。
这本书可以说是我的交易启蒙之书,从开始交易至今,我已经读过了10遍以上,每一次都有不同的感悟。
还记得第一次读的时候,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那位“老火鸡”说的话:现在可是牛市啊~你懂的
我第一次粗浅的知道了,持仓的重要性。但,我还是像大多数交易者一样,不到黄河心不死,非得在错误的路上吃了亏,才开始寻找真正正确的方向。
与大多数新手一样,在尝试了一些短线,并付出一些惨痛的代价之后,我开始认识到,长期来看,短线交易并不能赚钱。
那一年,我手里有5万块钱本金,结果年底的时候,只剩下了2.5万块钱,亏损了50%。可是,当我将自己所有的交易单重新研究了一遍,才发现自己的胜率在50%以上,甚至接近60%。
而且,从逻辑的角度来看,时间越短,偶然性因素越高,越是难以把握。有没有人能实现高胜率呢?肯定是有的,但我不相信自己那么好运。
自那之后,我抛弃了短线交易,因为我知道了这背后的基本逻辑。长期来看,短线交易不可能赚钱,最后只能沦为券商或者交易所的供养者。
有了这些失败经验以后,当我再次读到《股票大作手回忆录》时,老火鸡的故事让我异常兴奋。特别是读到了以下这段话:读盘能力从没为我赚过大钱,为我赚大钱的策略,总是坚持不动。
我似乎找到了来时的路!感觉自己好像找到了战胜市场的办法。从此之后,我开始做中长线交易——坚持不动。
但,做中长线,最重要的事情,是找到确定性的方向。没有方向,如何坚持?
一开始的时候,我和很多人一样,试图用趋势跟踪的策略,来实现对方向的把握。这也是门槛最低,使用人数比较多的方法。比如什么均线、什么波浪理论,我都学过也试过。
最后的结果,有过盈利,也有过亏损,但最终还是亏完了。
后来我抛弃了技术的路线,因为我发现了这种方法的逻辑漏洞。
从历史来看,也从来没有一个技术分析大师可以长虹,最终都是失败。就连被认为是技术分析大师的利弗莫尔,他最后也不是靠技术分析赚钱的:赚大钱不能靠细碎的波动,而要靠大走势。也就是说,不能靠解读波浪线,而要抓住基本面。
从逻辑的层面来看,技术分析本质上是一个统计概率学的方法论。通过研究历史上的高胜率模式,并以此预测未来行情。刚好我个人也是学统计学出身,更容易发现这种方法背后的3个天然漏洞:
✔样本量是不全的
由于现代金融发展的时间比较短,可供记录的金融大多也是美国金融的历史。恰巧,过去200年,全球经济似乎都在向上,而历史上来看,并不总是是这样。
因此,作为样本的金融统计数据,本身就不是完备的,怎么可能得出永恒正确的答案呢?怎么可能依靠这种方法,持续获得胜利呢?
✔个体的多样性
退一万步说,就算历史数据是完备的,但执行的个体是随机的。不同的国家,有着不同的国情,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,技术分析的适用性必然存在着问题。
举一个例子,就算我统计得出一个村子里中午吃红烧肉的概率是25%,那随便找一户人家,这户人家可能是回族,历史数据显示,他家吃红烧肉的概率是0%。
又比如,2008年的时候,整个大盘涨了6倍,未来我估计短期内很难再现这种情况,可是如果你站在2010年,就会觉得,这似乎就是历史的常态。
另外,中国的政治体制与其他国家不一样,有很多不以赚钱为第一目标的国有企业,很多理论在中国已经扭曲,并不适用。
✔博弈的互动性
就算我们发现了一个在有限时间内比较有效的技术模型,比如5-20日线金叉买入,有70%的成功率。可是,随着我们资金量越来越大,就会逐步扭曲这种现象。
相反,很快就有另外一个聪明人发现,只要出现5-20日线金叉的情况,就会有大量资金买入。那么,那些想要出货的人,就会刻意营造出这种假象,然后把筹码全都卖给你!
所以,哪怕我们发现了再好的技术模型,它的结局一定是失效的,只是时间问题而已。到时候,又得重新花费力气去寻找另一个技术模型。那么,既然如此,我们又为什么要在注定要失败的路上花时间呢?
抛弃了技术分析,我又该如何去寻找到技术路线呢?
后来我想清楚了这背后的逻辑。
交易本质上博弈,既然是博弈,就会有胜负,决定博弈胜负的关键,在于信息的获取与信息分析能力,本质上是认知的兑现。因此,我开始学习各种基本面的知识,开始试图用自己学到的知识慢慢去分析去预测。
我开始意识到,赌涨跌和预测涨跌是截然不同的,这也是赌博与投机最本质的区别。这知道这条路是对的,因为我做的是有价值的事情,并没有不劳而获,而是靠着努力的学习与研究,比别人更准确的预测。
我学会了分析风险与收益之间的关系,真正的投资恰恰是低风险与高收益,物质的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,但市场对于风险的感知是会发生变化的,当市场感知风险比较高的时候,就会给出较高的风险溢价,这个时候恰恰是低风险、高收益的。因此,投资就是要众人皆醉我独醒,用自己的认知来发现群体的错误定价。
一开始,我总是不明白怎么发现,也不明白市场发生什么,随着我一次又一次的摸索,我开始理解了市场上在发生什么事情,为什么股票会涨,为什么期货会跌?并开始用这些理论去预测市场。
幸运的是,我真的成功了,我成功的预测对了很多行情,但最后还是亏了,要么就是出手太早,在趋势尚未明确的时候提前做交易,要么就是在行情启动之后过早的出场。
我慢慢开始意识到,不对劲。正如《股票大作手回忆录》里面写的一样:能看对方向的人很多,能坚持不动的人才真正厉害!而我发现这是最难学的能力之一,一个投机客只有牢牢掌握这项本领,才能赚大钱。
其实,我很早之前就看过这句话,但对它的理解出现了偏差。一开始我以为,大家都一样,只是有些人更有耐心而已,只要我比他们更有耐心,我也能够成功。
但,后来,我才发现自己大错特错。
一个人如果真的看懂了,怎么可能拿不住,这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。如果你知道太阳下山之后,第二天就会重新升起来,怎么还会为黑夜而感到害怕?
结果只有一个,如果我们没有耐心,只能说明自己根本没有看懂,也没有看对。
看懂、看对,实际上是分很多层次的。
第一层次的人,只知道结果,不知道为什么,也不知道什么时候,甚至连怎么达到的都不知道。有一些人,可能只是凭借着一种盲目的乐观。
比如现在很多人认为我们正处在一个大牛市中,可是当你问他什么的时候,却支支吾吾答不上来,或者是凭借着一些错误的认知支撑起来一个可能正确的答案。
我们要知道,市场按照我们的预测走到终点是需要一个过程的,如果我们对原因、过程搞不清楚,就会有无数的诱惑与怀疑,阻止我们走到最后。
第二层次的人,知道结果,也知道为什么,但不知道怎么达到这个过程。一旦市场与自己的想象不太一样,就会动摇自己的目标。
当然,这类人对于原因的判断,有一套自己的理论,但这套理论可能是错的。随着行情的发展,这套理论就有可能将目标指向另一个完全不同的方向。
第三层次的人,知道结果,也知道为什么,甚至知道过程,但过于自信,试图抓住所有的波动,将利润最大化。但,真相是,我们不可能预测对每一个细节,一旦我们做错,就有可能丧失一个巨大的机会。
在《股票大作手回忆录》中,利弗莫尔说:我曾经做空10顽固,但我知道期间价格会大幅反弹,我一次次地计算并确信这个反弹是必然的,而且是有益的,因为它会给我增加100万的账面利润。而我按兵不动,眼睁睁的看着50万账面利润灰飞烟灭,没有平仓并随着上涨转手做多,因为我知道如果那样做,我就失去了自己的仓位,丢失了仓位,就很难发大招了。
第四层次的人,知道结果,也知道为什么,还知道大概的过程,甚至是会发生的大概时间,却能够按耐住贪婪和恐惧,坚定持仓,直到达成自己的目标。
我们打一个不那么恰当的比喻,如果你娶到了女神姐姐刘亦菲,某一天她跟你说要和你假离婚,然后多买一套房子,这个时候,也许你就更能理解这种心情了。
当一个人处在第四层级的时候,他已经为这次机会,付出了非常多的努力与调查,沉没成本与机会成本很高,这个时候,他就能够拿得住!
所以,投资的时候,不仅要知其然,更要知其所以然。
不仅要知道,价格过高之后,会出现扩产,扩产之后会出现过剩,还知道在扩产的节奏变化之间,会出现价格的波动。也要知道,最终价格会触及现金流成本,然后行业会自律,政府会干预,最后还是会回归基本面等等。
真正懂的人,一定是坚定的,也是清醒的。哪怕指鹿为马,也不会动摇。
PS:这本书我看过很多版本,个人认为屠建锋的版本最好,有兴趣可以看看。
秦安配资-秦安配资官网-靠谱配资平台-股票投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